液氮速冻制粒装置通过超低温液氮(-196℃)与物料的瞬间接触,实现液滴到固态颗粒的极速转变。以德世科技
TK-LYOBEADS 系统为例,其独创的真空绝热技术确保物料在 3-4 秒内完成冻结,形成粒径 3-5mm 的均匀球体。这种 “闪冻”
过程避免了传统冻干工艺中冰晶对细胞结构的破坏,使益生菌活菌率提升 20-40%,同时将冻干周期缩短 30-50%。
设备核心模块包括:
-
滴液系统:采用蠕动泵精准控制液滴生成,支持
0.5-20mm 粒径调节
-
液氮循环系统:通过螺旋搅拌器维持液氮动态流动,防止颗粒粘连并确保均匀冷冻
-
分离系统:利用密度差实现颗粒与液氮的高效分离,出料收率可达
99% 以上
1.
预处理阶段
-
物料需进行粘度调节(添加海藻糖等保护剂),确保液滴成型稳定性
-
设备预冷至
- 80℃,开启液氮循环系统建立稳定低温环境
2.
制粒运行
-
设定滴速(1-4
滴 / 秒)与液氮喷淋量,建议通过 PLC 控制系统实现参数联动
-
实时监测颗粒流动性,当出料口温度回升至
- 40℃时触发自动补氮程序
3.
后处理
-
颗粒经低温隧道(-50℃)输送至冻干机,需在
30 分钟内完成转接以防止回温
-
定期对设备进行
CIP 清洗,重点关注滴头组件与螺旋输送器的残留清理
食品工业
在速冻果蔬领域,液氮制粒技术可将草莓等浆果的细胞破损率控制在
5% 以下,解冻后汁液流失率低于 1.2%。某知名速冻食品企业采用该技术后,产品复水时间缩短 40%,货架期延长至 12 个月。
生物医药
瑞士步琦的微胶囊造粒仪
B-390 与液氮结合,成功制备出 700-1500μm 的酵母菌微球,冻干后活菌复苏率达 85%
以上。这种技术特别适用于热敏性药物的微丸制备,可避免传统热熔挤出工艺中的活性损失。
精细化工
在催化剂载体生产中,液氮速冻制粒技术可精确控制多孔颗粒的孔径分布(10-50nm),使催化效率提升
20-30%。某化工企业通过该技术实现了纳米级金属有机框架(MOFs)的规模化生产。
-
品质保障
液氮速冻形成的冰晶直径小于
100μm,仅为传统冷冻的 1/5,有效保留物料原有风味与营养成分。在益生菌生产中,该技术使冻干后产品的含水率标准差控制在 ±0.5%
以内。
-
能耗优化
与传统压缩机预冻相比,液氮制粒
+ 冻干的综合能耗降低 15-23%,以年产 100 吨益生菌的生产线为例,年节省电费可达 35 万元。
-
生产灵活性
模块化设计支持
100-500kg/h 的产能调节,更换滴头仅需 15 分钟,可快速切换不同物料生产。某生物制药企业通过该设备实现了单日完成 3
种不同规格微丸的试制。
1.
风险防控
-
操作人员需穿戴
- 196℃专用防护手套(如 3M™ Cryogel® 系列),接触液氮后应立即用温水冲洗
-
设备需配备多级安全阀,当压力超过
0.8MPa 时自动泄压,同时联动关闭液氮供应阀
2.
预防性维护
-
每周检查真空绝热层密封性,真空度下降至
10Pa 以下时需更换绝热材料
-
每月对液氮泵进行润滑保养,建议使用食品级低温润滑脂(如
Klüber Isoflex NBU 15)
3.
故障处理
当出现颗粒粘连时,可通过以下步骤排查:
-
检查滴速是否超过
3 滴 / 秒
-
确认液氮循环流量是否低于
200L/min
-
清洁导流板表面的积霜(建议使用干冰清洗)
随着工业
4.0 技术的融合,液氮速冻制粒装置正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。某设备厂商已推出集成 AI
视觉检测的新型号,可实时分析颗粒粒径分布并自动调整滴液参数,使产品合格率提升至 99.2%。此外,结合真空绝热技术与余热回收系统,新一代设备的液氮利用率已从
75% 提升至 88%,进一步降低了运行成本。
在生命科学领域,该技术正拓展至细胞治疗领域。通过精确控制液滴冻结速率,可实现间充质干细胞的定向封装,为
3D 生物打印提供了全新的载体制备方案。这种技术突破预计将在未来 3-5 年内推动个性化医疗产品的产业化进程。
液氮速冻制粒装置凭借其的控温能力与生产灵活性,正在重塑多个行业的制造工艺。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,这一低温利器将持续为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提供高效、可靠的解决方案。
本文链接地址:http://www.cryoworkes.com/1434.html